《田师傅爱飞机》
是谁让茅台酒退出飞机餐标配行列?

大飞哥问: 花了钱的飞机餐吃还是不吃?这个问题涉及2个经济学概念,“机会成本”和“沉没成本”。
我的结论是:不好吃就别吃。但前提是你不会因此饿死。

请给我来一杯茅台!


首先要承认我所坐过的大部分航班飞机餐都是属于鸡肋那一类的,我也承认为了填饱肚子,纵使心中万马奔腾 ,我和大部分人一样选择默默的把它吃完。有的人为了体现自己的高素质,把盒饭吃干净不算,还会用舌头把餐具和自己的手指都吻一遍,最后还会把餐具和包装进行各种排列组合,非常的节能减排和绿色环保。

相信绝大部分人都不爱吃飞机餐,但是在万米高空,仅此一家,木有选择啊。有些大妈,为了不浪费和心疼自己的钱,即使之前吃过饭也会把它吃完。大飞哥提醒一句:坐飞机不能吃太饱,后果可能就是你有气会不好意思排出。

当然也有高冷一族选择只喝纯净水,不过对于长途飞行的旅客来说,吃飞机餐食是唯一填饱肚子的办法,而且在十几个小时的飞行中甚至要吃2次,3次。由于航空业的封闭性,飞机餐的供应链一直为人不知。而在一顿看似再也普通不过的餐食背后,到底有哪些秘密呢? 


难吃又贵。关于飞机餐,首先必须承认的一个前提是,它真的很容易变“难吃”。因为在飞行中,人味觉的变化会让乘客觉得航空餐食难以下咽。德国科学家曾经进行过一次模拟飞行实验,验证了在高空飞行时,人对于甜味和咸味的感知程度下降30%,而对酸、苦和辣味的感知程度则几乎没有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中西方不同的餐饮习惯也造成了从西方引进的航食制作工艺与中餐菜品“不协调”。飞机餐食制作堪称安全级别和各类技术级别最高的餐饮类别。食物在运输过程中的极冻和加热都会令其口感大打折扣。原材料成本占据了航空食品营业成本的大头。这和航食本身对于食材的特殊要求不无关系,比如肉食中不能有骨头,鱼剁头去尾后,通常只能取鱼肚和背上的小部分肉,而水果处理上,由于削皮非常耗费时间和人力,所以航食果盘里的水果主要取自水果中间的果肉,往往一个西瓜只有一半能做成成品。为了保证安全,航食的制作、存储、运输方式比较复杂,比如飞机餐食生产间都要进行紫外线杀菌,温度控制在18℃以下,配制好的成品必须在半小时内推入2℃-5℃的保鲜库中存放,配送时则通过冷藏食品车直接运到飞机上。相比国内航空公司在餐饮上的饱受诟病和投诉,一些国外航空公司的飞机餐食被无数人在社交媒体上传播,有的人会为了一份美味精致的餐食而选择特定的航空公司,比如泰航的菜单上冬阴功汤、咖哩鸡、椰子蛋糕等泰式餐食;法航的香槟和葡萄酒以及俏江南联合推出的中餐;新加坡航空的明星大厨制作的餐食。

倘若有人告诉你,这些好吃和不好吃的飞机餐食很有可能都是出自同一家航食公司甚至可能是同一帮师傅主厨制作,会不会让你非常诧异?事实正是如此。口味存在优劣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采购价格。外航经济舱航食采购价平均40元 -60不等,头等舱大致在80元-100元以上,像“土豪”阿联酋航空甚至会超过100元。相比之下,国内航空公司采购正餐的价格大多控制在20元左右,头等舱采购价格约为40元。除了在原料上动手脚导致口味出现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人力成本的投入程度也不同。和国内航空公司大多直接采用航食公司提供的菜单不同,“吹毛求疵”的外航则多数选择了与特色餐厅或者明星大厨来合作以提升自身飞机餐的品质。相比之下,国内航空公司此类合作并不多。飞机餐难吃背后,深度原因还是市场缺乏竞争,垄断的结果就是消费者被迫买单。 

所以, 如果你想吃的好一点,就一定要选对航空公司。不好的消息是,如果你经常在国内飞的话也没啥好选的。

下面是一些外航的“黑暗料理”, bon appetit ! 

新加坡航空公司:瘦肉粥
这个是粥还是浆糊?换了食堂师傅烧的?

菲律宾航空公司:神秘的肉
右上那个是蟾蜍?

亚德里亚航空公司(斯洛文尼亚):金枪鱼三明治
有食客称它为:抹了金枪鱼屎的面包

瑞安航空公司(爱尔兰):汉堡
这是汉堡?我凌乱了。。。

国泰航空公司:精心消毒的土豆
恩?“已消毒”,这是几个意思啊?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烧麦粥
这个烧麦为毛泡在粥里?

爱沙尼亚航空公司:心酸的一餐
怎么感觉是被别人吃过的?

德国汉莎航空公司:黄瓜奶酪三明治
你确定这个是奶酪?不是石膏?

日本全日空航空公司:咖哩饭
怎么感觉像“shi”?

亚洲航空公司:泡面。 请再来一根泡面伴侣。



参考资料:
民航资源网